《中国海洋大学史·历史卷》文稿评审会召开

发布者:谢杉杉发布时间:2023-10-24浏览次数:10

  本站讯 在100周年校庆进入倒计时之际,《中国海洋大学史·历史卷》编撰工作也进入收官阶段。10月22日,学校校史编委会召开《历史卷》文稿评审会。校长于志刚,党委常务副书记张静,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蒋秋飚,党委常委、党委统战部部长陈鷟,校史编委会副主任魏世江出席会议。《中国海洋大学史·历史卷》全体编撰人员和其它各卷主要编撰人员参加。会议由蒋秋飚、陈鷟分场主持。

  会议邀请天津大学大学文化与校史研究所所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文化分会常务理事王杰教授,兰州大学校史研究室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理事长张克非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副秘书长欧七斤教授,青岛市教育科学院翟广顺研究员,青岛市档案馆编研处处长、一级调研员周兆利,学校历史文化系主任马树华教授,就前期对《历史卷》文稿的审读意见和建议进行交流。


  张静在致词中对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她说,学校于2017年启动了百年史编撰工作,五易寒暑,七卷编撰,数十人辛勤的付出,使学校百年办学的风雨历程即将第一次全面呈现,大家对此充满了期待。几位专家或多年从事大学校史与文化研究和高等教育研究,或多年深耕青岛地方教育与文化研究,在《历史卷》编撰过程中,皆给予不少宝贵的建议和支持,文稿初成后,又进行了认真审读。在即将完稿之际,期待专家们再次用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学识,畅所欲言,把脉问诊,使《历史卷》文稿更加完善,成为一部优秀的校史作品。

  魏世江就修史工作组织架构,及校史的形制、定位及编撰导则等编撰工作总体情况作了简要报告,并就专家审稿中提出几个问题的解决情况作了相应说明。

  此次修史是学校历史上第一次,基础积累薄弱,专业经验缺乏,但在短短几年之内就实现了零的突破,专家们对于学校领导层高度重视、编委会组织得力、编撰者认真撰写给予充分肯定,也给文稿打出了较高的分数。王杰说,这是自己三十多年来为一部大学校史未定稿打出的最高分。他说,通过和海大的交往,通过海大人的编史工作,大家都看到了海大人的精神,从零基础,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到信心满满给专家寄去厚厚两册,这个努力而为的精神,非常值得学习。书稿全面客观地记述了学校的发展历史,堪称一部近百年办学的通史,一部百科全书,可圈可点。书稿概述正文皆具,书写基本完备、史料丰富、书写详实,叙述通顺,基本达到了“史重论、志重述的要求,合乎史书规范和体例,是一部合格的校史书稿。

  张克非有多次主持编撰所在学校校史的经验,对修史工作的不易深有体会。他说,当看到厚重的两大本书稿时非常激动。他认为《历史卷》编写者的政治站位高,有政治自觉、政治立场、意识形态导向,始终坚持党对学校的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意识形态红线。书稿把握并突显了学校的特点,很好地处理了与山大的三十年共同期关系,厘清了专业学科脉络;并且抱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对一些特殊时期的政治环境也作了比较合理的对待。

  欧七斤认为,整部书稿讲述学校百年发展历程,置于在整个高等教育史、中国历史的宏大背景下,做到了宏观微观的结合,做到了政治教育的互动,多层面呈现了百年办学历程,借鉴了学术界、尤其是校史界的成果,对学校办学中的成绩、遇到的困难,作了实际的梳理。整部书稿视野开阔、结构合理,文字简洁规范,注释规范,略加修改后可出版。

  翟广顺认为,书稿述论相宜,特色鲜明,不但体现了海洋特色,也凸显了学校在海洋科教领域的领军地位。周兆利说,书稿论述合理,文风朴实,笔风当中带着感情,令人感奋,极具资政价值和宣传价值,不仅对青岛高教史、城市史有很高价值,也对当代青岛的城市发展赋能,乃至提升青岛在全国的地位。马树华认为,这不仅是海大的第一部校史,也给后来者研究海洋史提供了史料,再过20年,就会显示出它的价值。

  专家们就进一步完善书稿提出了意见建议。校史编纂工作始终是在学校党委的领导和关心支持下进行的,也得到了学校各单位的大力支持。校长于志刚在听取专家发言后表示,《历史卷》的编撰工作得到了专家组的肯定和鼓励,感到很欣慰,并对专家们的畅所欲言、真诚建言表示感谢。他说,各位专家结合实践经验给出具体的指导,是一次实实在在的授课,编写组全体成员一定会积极吸纳。于志刚鼓励编撰人员要有高远追求,咬紧牙关,趁热打铁,让书稿质量再上一个台阶,未来要充分利用、传播和研究校史,将校史融入到推动学校的事业发展中来。

文:王淑芳 图:冯文波 刘玉松

参会人员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