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新闻网]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高校实践 | 中国海洋大学: 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生命力

作者:谢杉杉来源:山东教育新闻网]观海听涛发布时间:2022-04-04 字号:

 编者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生存发展的精神源泉,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曲阜考察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这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指明了方向。

 8年来,山东高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校工作重心,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传承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并积极将其融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实现“十四五”规划提供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

 为总结山东各高校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中的经验,本刊特别推出《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高校实践》专栏,邀请中国海洋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理工大学、临沂大学等高校,以整体观照和特色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分享学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工作中的创新实践和成功探索,以期为其他高校提供有益启示。


 2021年4月23日,在中国海洋大学校园里,一场由600余人参与的武术团体操表演,将学校第74届运动会开幕式推向高潮。教育部主办的系列节目《传承的力量》同步记录了这次表演。武术展示的“精神气”与啦啦操表达的“青春气”相融合,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生命力。

 多年来,中国海洋大学始终坚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学校特色相结合,利用学校深厚人文积淀,将“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作为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探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事业发展,在“融”上下功夫,在“化”上做文章。

  

 腹有诗书气自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课程化”

  

 2021年12月17日下午,学校传统艺术系列课程“笔墨当随时代,艺术润泽人心”本学期的最后一节课圆满结课,教室里展示的国画、书法、篆刻、剪纸习作,是学生们学习收获的最佳证明。2021年,学校通识教育中心特别邀请了4位传统艺术名师来校开设了传统艺术系列课程,让学生在笔墨刀剪之间,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

传统艺术系列课程之剪纸课程

 在“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引领下,中国海洋大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方面,构建起完善的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体系。

 自2016年起,学校就开设了通识课“中国文化传统”。这一课程精心构思了龙凤呈祥、发现汉字、道法自然、意境美学、戏曲人生、中医之道等13个“中国味儿”十足的话题,是学生选课时需要“拼手速”才能“抢到”的热门课程。

 此外,学校还开设了 “《世说新语》的国学密码解析”“汉字文化”“海洋与传统中国”“漫‘话’战国春秋”等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文本、比较古今时代特征、融合学校发展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2021年,学校共开设了39门供全校本科生选修的传统文化类通识课程,其中8门被评为学校的核心通识课,占据了全校核心通识课的半壁江山。这些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入学生心中,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是课程建设的“顶梁柱”。学校于2018年成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设置了古典诗文研究、古代叙事研究、民俗文化研究、齐鲁文化研究、海洋文化研究等研究方向,力图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贡献“海大力量”。

 3年多来,研究中心在各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并且积极推动各类研究成果向教学体系、教材体系转化。研究中心面向研究生、本科生和外国留学生开设国学、文化遗产、民俗文化、海洋文化等方面的课程近百门,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品牌课程群。

 传统文化研究与课程建设交互发展,牢牢把握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向学生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

  

 知行相资以为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实践化”

  

 “虽然非遗传承人生活简单朴素,但非遗传承却意义重大。精良的视频制作让我们沉下心来了解非遗。很有价值的作品!”这是网友在中国海洋大学暑期“三下乡”调研作品《扑灰成卷》下的留言。

 《叫虎》《扑灰成卷》两个视频作品是学校“弘扬匠心文化——访高密民俗”社会实践调研队的成果。学生用镜头记录下山东高密传统民间艺术“泥叫虎”“扑灰年画”的制作工艺,结合自身对民俗工艺现状和发展的思考,拍摄制作了这两个优秀的、令人动容的视频作品。

 在中国海洋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每年都有20余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社会实践团队。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着眼非遗传承、乡村文化振兴、文化旅游等,主动探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用实际行动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同样在“做中学”的,还有一群学生创客。晚上9点半,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海创空间”常常灯火通明,在2020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中国书法与创意设计”课上,学生兴致盎然地介绍着自己用书法元素设计的创意LOGO和广告海报。

 “海创空间”是全国高校中最早一批以培养大学生文化创意能力为核心目标的创客空间,拥有木版雕刻机、拓印机、绣花机、3D打印机等设备,汇聚了校内外拓印、篆刻、绘画、书法、文化营销等方面的专家作为创客导师。

 以传统文化、传统艺术为主要创意源泉,创客空间、创客导师与专业学习形成了有机的创新生态系统,不断激发学生的传统文化创新活力。在“海创空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让学生的文化创新思维充分发散并得以实现,真正让传统文化以各种形式“活起来”。

 此外,学校还成立了国学社、民俗兴趣小组、博雅文学社等传统文化学生社团,并在崂山民俗文化村、青岛胶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立了学生实践基地。

 在让学生“走出去”参与实践的同时,学校还注重将传统文化“请进来”。先后举办青岛市民艺名家精品展览、民艺论坛、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高层论坛,开设海大人文讲坛、中华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中,以思想激荡思想,以实践开阔视野,加深了广大学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认同与传播自觉。

  

 风翻白浪花千片——鼓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趣味化”

  

 在中国海洋大学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活动中,研究生国学活动节、本科生国学文化节、诗歌文化节等三大传统文化品牌活动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名列前茅。3项活动每年都能在校园中掀起学习国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已连续举办12届的研究生国学活动节,更是以中国海洋大学为中心,辐射驻青高校,影响力甚至扩展至整个山东省。

 2019年,“智承国学·文漾海大”第十届研究生国学活动节之驻青高校研究生国学知识竞赛举行,吸引了来自8所驻青高校的近500名学生现场观摩竞赛。2021年,山东卫视《齐鲁文化大会》走进第十二届研究生国学活动节之国学知识竞赛决赛现场并进行了线上全程直播,全面展示了青年学子的文化底气和文化自信。

 10余年来,三大品牌活动的开展受到了学校师生的喜爱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著名作家王蒙先生曾在学校的诗歌美文朗诵大赛决赛中深情地说:“咱们这么多的同学喜欢文学而且声情并茂地朗诵这些作品,说明文学是永远的,文学永远和青年在一起,我非常相信未来。”青岛市作协副主席高伟评价说:“海大的国学文化节和诗歌美文朗诵大赛活动,我每一次参加都深受震动。我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寓教于乐中得到传播与弘扬,看到学生高涨起来的激情:爱国、爱家、爱生命、爱他人———无论是台上还是台下。”

 中国海洋大学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正焕发着新的生机,创造着更多的可能,这正是海大人成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力实践。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立体化”

  

 “岛城风物最清嘉,叠浪卷平沙。红墙青蔓,旧馆暖树,间有两三花。临行无尽西窗话,滴水各天涯。沧海轻舟,千山暮雪,此处是归家。”2020年毕业季,学校以一首原创词《少年游·毕生情》,送别毕业生。

 在“海大之声”校园广播中,时常回荡着由学校大学生艺术团和海鸥剧社师生共同创作的歌曲《子曰》,歌词融合儒家文化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曲融合民族乐器和现代音乐形式,展现了当代青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担当。

 近年来,学校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素材,不断繁荣校园文化艺术创作,推出了一系列原创校园歌曲及MV,极大激发了师生校友的文化自信和爱国爱校情感。

 在这些原创歌曲中,若要说海大人最耳熟能详的,那一定是《海大颂》。歌曲采用典雅庄重的五言诗形式,颂唱出学校的办学历史、理念宗旨和海大人谋海济国的情怀。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最美校歌”评选活动中,《海大颂》获“十佳校歌奖”,《子曰》获“最佳作品奖”。

 此外,学校还围绕国家发展成就、伟大精神等创作了《不忘本来》《碧海丝路情》《宛如初见》《心在绿春》《拥抱蔚蓝拥抱你》等原创音乐。学校也因为音乐作品的优质创作和广泛传唱,赢得了“中国写歌大学”的美誉。

王蒙先生参加学校诗歌美文朗诵大赛并上台与选手合诵

 学校通过新媒体平台,探索传统文化与时代特点的结合之道。连续4年入选“中国大学官微五十强”的“中国海洋大学”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学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气文化,公众号于去年开设了《海大园二十四节气》专栏,运用“接地气”的表达,通过手绘方式,推出专属于海大的系列原创图片,将节气文化注入校园景色中,将传统习俗渗入原创美文中,用画笔为传统文化“美颜”。一年来,专栏收获了13万余人次的阅读,推出的原创图片不仅成为师生的手机壁纸,还“变身”为新年台历摆放在师生的案头。

 漫步海大校园,除了能听见广播中“子曰的箴言伴随我致远,初心不忘”的歌声,目光所及处皆有传统文化的身影。校园道路两侧的灯杆挂旗,悬挂的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句,激励着海大人修身、养德、笃行、增信。“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海大校园营造出的优良人文环境,切实发挥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作用。

  

 映日荷花别样红——带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特色化”

  

 中国海洋文化历史悠久,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精神意蕴与价值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唯一一所综合性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始终肩负着繁荣发展海洋文化的重任,着力打造国际知名的海洋文化研究、教育、传播高地。

 《我们的海洋》是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的全国首套中小学海洋意识教育系列教材,已经被全国十余个省、区、市指定为中小学海洋意识培育专用教材。

 这只是学校开展海洋文化教育众多工作中的一项。学校还设立了山东省大中小学海洋文化教育研究指导中心,全面负责对接和推进全省“海洋文化教育工程”建设,着力解决当前全国大中小学海洋教育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围绕政策研究、课程与教材的开发建设、科普宣教的资源建设与平台开发、师资队伍的培训与高水平交流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同时,作为全国最早开始海洋文化综合研究与学科建设的高校,中国海洋大学积极推动海洋文化科研水平的提升。

 依托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打造《蠡海文丛》《中国海洋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等海洋文化历史研究学术品牌,将海洋文化阐释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促进了海洋文化历史资源的整理、保护、利用和开发。依托海洋文化研究所,学校编撰出版了《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中国海洋文化史长编》系列学术著作,编写了第一部海洋文化专业教材《海洋文化概论》,海洋文化课程体系建设项目荣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还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海洋文化理论体系研究”,实现我国海洋文化领域国家级项目立项零的突破,标志着海洋文化理论研究上升到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规划建设领域。

 深耕中国海洋文化,探寻中国海洋文化的优秀特质,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弘扬中国海洋文化价值,中国海洋大学正用脚踏实地的行动,推动当代中国海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延续海洋文化的生命活力,构建中国海洋文化格局。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多元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面向不同群体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海洋大学不断结合自身优势,作出新的探索。

 “中国文化太迷人了,我们都乐在其中!”来自巴基斯坦的中国海洋大学留学生提莫尔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这样说道。提莫尔在校学习期间,曾和学校其他留学生一起,在青岛市崂山区王哥庄街道,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剪纸技艺。2015年,中国海洋大学在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设立中国学硕士点,来自保加利亚、孟加拉国、巴基斯坦、泰国、爱尔兰的研究生,纷纷来校研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

 同时,学校积极“输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3年来,学校从研究生中遴选并派出28名志愿者,作为国际汉语教师赴世界7个国家的孔子学院进行汉语教学工作,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由学校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牵头,以“百川归海,礼敬中华”为宗旨,中国海洋大学与青岛市30余所中小学合作成立了“青岛市传统文化教育联盟”,为青岛市中小学全面开展的传统文化课程提供资源支持,在中小学传统文化研究阐发、普及教育、实践养成、保护传承和传播交流等方面贡献“海大智慧”。

 学校还遴选优秀的本科生、研究生组成讲师团,开展“国学公益讲堂”“耕读堂”“诗歌进小学”等活动,以诗词、二十四节气、中华小故事等为题材,走入中小学、社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是中华民族所有同胞的共同精神家园,中国海洋大学向不同群体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

 学校每年都会组织香港青年交流营和海峡两岸大学生海洋文化交流营,选派大学生志愿者与香港城市大学、台湾海洋大学、台湾中山大学、台湾高雄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一起游三孔、登泰山、观沧海,共同学习和研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海洋文化。学校在少数民族预科班中开设“中华传统经典阅读”等课程,鼓励学生设计制作传统文化创意作品,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在课堂上共寻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


 作者:特约通讯员 谢杉杉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

文源:2022年2月18日[山东教育新闻网]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高校实践 | 中国海洋大学: 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生命力


编辑:刘一韬

责任编辑:左伟

回澜阁

>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