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8岁外语师范毕业,怀揣对教育的信仰与敬畏之心,扎根三尺讲台40余载,用仁心大爱诠释师者情怀。从沂蒙山区的偏远中学,到黄海之滨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他诲人不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有“底色”的优秀外语人才。他高瞻远瞩,带领学院历经8年奋斗,成功获批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成为全国外语学科由弱变强的典范。他敢为人先,带领学校文科重点团队不断探寻二语习得的奥妙,让中国人学外语、外国人学汉语变得更加符合科学规律。他秉承“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的育人观,爱生如子,师德高尚,是令人敬仰的“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四有”好老师。他就是2022年度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青岛市“教书育人楷模”、中国海洋大学最美教师、外国语学院院长杨连瑞教授。

40余年来,杨连瑞坚守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誓言,为党育人守初心,为国育才担使命,成为学生心中最美的风景。

杨连瑞在给学生上课(摄影 冯文波)

扎根讲台四十载 不忘初心育桃李

“当老师,就要真心热爱教育事业,真心热爱学生。只有热爱,才能板凳坐得十年冷,做出真学问,教出好学生。”杨连瑞对教育事业始终怀抱一颗炽热之心。

1981年,18岁的杨连瑞从外语师范毕业,被分配至沂蒙革命老区费县的一所偏远中学。他坐着毛驴车,载着满满两箱书和少量行李,来到了大青山脚下的乡村中学,从此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在那个物质匮乏、生活艰苦的年代,许多家境贫寒的学生甚至要去山上砍柴,背到集市上换成钱,用来交学费和生活费,更有甚者只能辍学。杨连瑞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从每月27元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设立“英语拔尖奖”,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鼓励他们好好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走出大山。

“40年前,杨老师教我学习英语,他的敬业精神,帮助学生成人成才的事迹,历历在目,他从微薄的工资中出资为学生设立‘英语拔尖奖’。杨老师为大山里的孩子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这就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最好阐释。”新华社北美总分社分党组副书记、代社长徐兴堂依然谨记上中学时杨连瑞老师的帮助与鼓励。

艰苦的岁月里,教学条件虽然简陋,杨连瑞依然认真施教,一丝不苟,他边教学边自学,边教学边思考。他订阅了几乎所有的外语教学研究的报刊,日积月累,报刊上也开始出现他的名字。他将自己的教学心得和研究成果发表在报刊杂志上,在高考标准化考试刚刚起步阶段,他编著的《英语标准化考试理论与实践》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成为当时许多中学师生的案头书。在这样潜心教学和研究下,他所带班级英语成绩在全市一直遥遥领先,受到教育部门的多次嘉奖。

20世纪八十年代末,他从中学调到师范学院,创新性地开展师范教育改革,大胆探索中学教师培养机制体制, 杨连瑞和同事们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走遍了蒙山沂水,深入课堂,走近学生,结合师范教育需要,设计教学改革方案,基于心理学、教育学和语言学等理论进行教学实验,创新英语教学方法,发表教学实验报告,做教学改革的讲座和报告数百场次,令全国数万中学老师受益,1993年,这项创新性的工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全国师范院校推广。

2003年,杨连瑞调任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他在国内高校中较早地开设了“第二语言习得概论”等新颖的研究生课程,构筑了应用语言学系列课程体系,不断研究教育教学艺术,讲课风趣幽默、见解独到,课堂氛围轻松愉悦,吸引了大批“粉丝”,甚至学院的青年教师也来蹭课,即使站着旁听,大家也乐在其中。

每周二是外国语学院许多学子盼望的日子,也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光。“每个周二上午都是我和杨老师一起给我们的博士生上课、开展学术讨论的时间。身心愉悦,忙并快乐着!”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陈士法也很享受与杨连瑞共事的时光。

“那一刻,我们的教室就像一间小超市。常常是30多位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参加杨老师的课,近10位学院青年教师和国内访问学者不约而至。大家分享国际学术文献研读心得、报告自己研究成果,发言踊跃,思想碰撞激烈。”青年教师陈颖副教授说。多年来,杨连瑞喜欢在上课PPT的结尾用同一幅动画——向快乐出发,画面上6个人排成一列纵队勇往直前,大人在前,孩子在后。他说,这幅动画有两层含义:一是人生要树立快乐的目标,无论学习,还是做科研以及生活都要热爱,热爱才能快乐。二是寓意我们团队做学问的方式,是大人带小孩,大小孩带小小孩,师生共同成长,这是教育的真谛。

“杨老师襟怀博大,视域高远,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每次上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收获颇丰,总希望时间走得慢一点,不想下课。”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20级硕士研究生邱红林说。

“外语教育本身具有鲜明的特殊性,需要直接面对国外意识形态和西方主流话语。其文化价值观常常渗透在语言背后。外语教师应该把价值塑造内生为外语课程和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杨连瑞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推动学院率先成立外语课程思政中心,积极探索外语课程思政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深度挖掘提炼外语专业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

“杨老师讲课幽默风趣,深入浅出,总能把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其中,让我们在全面认知中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外语人才。”即将赴美国留学的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言文学2020级博士研究生李旎说。

杨连瑞每年讲授的课程达8门之多,年均300余学时,主讲的“(英语)语言学”被评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第二语言习得概论”被遴选为山东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提出的基于价值引领的外语学科“五协同”育人模式于2022年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令一批批中国海大学子从中受益,成为我国外语界教育改革的典范。

“教育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学永远大于教”“我们不培养会语言的机器,而是塑造有思想的灵魂。”40余年来,杨连瑞教过的学生不计其数,有初中生、高中生、大专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一路走来,虽教学阶段各异,但教育本质相同,因为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根本。丰富的履历,深刻的思考,也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外语教育观”。作为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指委委员,他经常指出外语学科和人才培养过分重视工具性,而忽略了其应有的人文性和科学性,外语学科和人才培养规模大、同质化,忽略对中国社会文化和当代思想的认知,这样很难跟上伟大时代发展的步伐,难以完成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当代使命。他主张和践行外语学科应该以理论、思想和学术表现出来,并对当今中国与世界加以认识,构建一个与时俱进的对世界语言、文学、文化、翻译及区域国别等进行专业化研究的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参与世界知识体系的生产,使中国知识成为世界知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2020年9月22日,中国海洋大学与青岛市市立医院共建“语言认知康复与医患沟通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探寻二语习得规律 勇攀理论创新高峰

在全球化的今天,人们在掌握了母语之后,再学习另外一种语言,已经是一种常态,这一现象称为“二语习得”。

杨连瑞认为,在二语习得中,由于缺乏语言环境,文化各异,两种语言的认知、心理表征不同等,始终存在学习效率低、不能学以致用等全球性费时低效难题。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有成千上万的语言学者围绕此难题开展“二语习得研究”,成为了当代语言学研究的前沿阵地。

“中国学生学外语,通病之一是过多地依赖练习加考试,往往学了很多而不能用起来。要想学好用好,需要注意充足的语境,以及在语境中的互动体验。”杨连瑞说。“学生学习使用的外语是不完善的,即中介语,是介于母语和外语之间的动态演变的过渡性语言,受母语和文化的影响,也受正在学习的目标语和文化的影响,出现了语言变异不定的复杂系统,这是集中洞察人们在二语习得和跨文化沟通中的社会、文化、民族、语言、认知、思维的窗口,这一学术领域为人类认识自身提供了探究对象。”

杨连瑞是我国较早开展二语习得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作为中国二语习得研究会的会长,他积极谋划学科,团结全国学者,引领本学科学术研究与国际学术研究并行,解决中国外语教育的独特问题,服务国家对外改革开放战略。近年来,他指导的十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立足国际学术前沿,解决中国当下现实问题,获得了很多重要发现,众多研究成果在国际重要期刊发表。此外,他带领中国海洋大学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团队不断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认知科学层面去探索和揭示中国学生两种语言、多种语言的习得、加工、表征与规律。他首次提出构建中介语语言学的构想,开创性地构建了中国英语学习者中介语语言特征体系,提出“中介语话题—主语转移”等假设,不断探寻二语习得的奥妙,让中国人学外语、外国人学汉语变得更加符合科学规律。

杨连瑞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中国英语学习者二语语用能力发展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社科课题10余项,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Applied Linguistics Review、《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现代外语》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出版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计划《二语习得新发展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中介语语言学多维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二语习得研究与我国外语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等著作10余部,相关成果多次荣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

杨连瑞始终秉承科学研究要为社会服务的理念,在选题时,强调要扎根中国大地,面向世界与未来,解决我国外语教育中的重大现实问题。2020年9月24日,中国海洋大学与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共建“二语习得研究协同创新实验基地”揭牌仪式举行,作为该领域首个创新实验基地,他和团队致力于将国内外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前沿成果更好地应用于基础外语教育,提升双方在外语教学研究、一流外语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质量,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进一步服务国家和地方的战略发展需要。

2018年8月24日,学校举行外语学科发展顾问聘任仪式暨外语学科发展研讨会

高瞻远瞩谋发展 学科建设进一流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需要高水平外语学科的有力支撑和高水平外语学科的自身发展。”杨连瑞认为,中国海洋大学要想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建成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必须拥有一流的外语学科做支撑。

在外语学科处于低谷时,外语专业被认为是最没有出息的专业,甚至有学者提出外语不是专业,更不是学科。

2010年,杨连瑞担任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不断给师生鼓劲打气,让大家坚定外语学科的本质属性,并开始对学科进行战略谋划,思考如何让外语学科迎头赶上,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助推器。

杨连瑞带领全院师生开启了8年艰苦奋斗之路。他倡导学科建设“三要素”重点发展,即:主体要素——从事学科建设的师资队伍;客体要素——要有创新型的科研成果;主体和客体结合过程中的教育要素——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他带领大家积极探索解决全国本学科存在的“有技能,没思想,同质化”发展的困境,主张学院管理“制度要硬,文化要软”,出台一系列学科建设的“乡规民约”,营造风清气正的文化环境。作为院长,他不仅善于学科战略规划,更敢于推动和落实下去,带头示范,带领学院不断向前。学院不遗余力地引进国内外高水平人才,鼓励青年教师和学术人才脱颖而出,资助教师参加学术会议,鼓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资助学术专著出版。在学院的支持和激励下,学院近年获得6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基金资助和奖励,目前已经在二语习得、心理语言学、会话分析、国家翻译实践、日本文学、韩国学研究等领域进入国内外学术前沿,创造了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

杨连瑞充分利用外语学科的优势,推行深度国际化,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在一般外教聘任的基础上,聘请8位国际上本学科领域的一流学者,与本院教师合作招收博士研究生,形成学术团队,紧贴国际学术前沿。

在学科建设上,他运用复杂系统理论和协同理论,关注系统内部要素交互联系和普遍性,对接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坚持立德树人、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的价值引领,注重内部挖潜和平台建设,理性破解本学科长期发展的理念误区,践行外语学科的思想性、工具性、人文性和科学性,构建并实施了学科与国家战略协同、团队与国际师资协同、课题与优质课程协同、成果与社会需求协同、过程与培养结果协同的“五协同”高水平创新型外语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硕士-博士贯通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激发学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群体质量。

2017年,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正式获批,成为当年山东省文史哲众多学科门类中唯一获批的博士授权点,也是学校唯一从硕士一级学科直接评审增列为博士一级学科的学位授权点。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获评全国本学科前20-30%(B)的百分位次,2021年学校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进入软科排名全国本学科前13%,学院5个本科专业全部入选一流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已经进入全国本学科和专业前列。本学科硕士和博士生培养的某些领域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成为全国外语学科发展由弱变强的典型范例。

杨连瑞在与学院师生谈心(摄影 冯文波)

为人师表树楷模 厚德博爱铸师魂

 “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是杨连瑞40余年来矢志不移的育人观,也是他严慈相济,为人师表的写照。

杨连瑞从教经历丰富,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为了立德树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他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以高尚师德、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周围的同事和学生,成为大家尊重的楷模和效法的榜样。

“在海大求学的五年中,我的导师以他非凡的人格魅力感染着我,我以他为榜样,不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当我遇到困难时,无论他多忙,都会耐心地开导我,毫不吝啬他的肯定和鼓励。他的话像一股暖流,慢慢温暖滋润着我的心田,让我重获斗志,重拾希望。”2018级博士研究生张涛同学发自内心地说。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教学名师王俊菊教授是杨连瑞早年教过的学生,她深情地说道:“杨老师的为人、为学、为事业的品格,也成了我做教师的底色。这些年海大的外语学科和人才培养飞速发展,这与他的学术水平、人格魅力和育人理念有很大关系。”

“以身作则,一颗公心。”是共事9年的老搭档陈士法教授对他的评价,他做院长多年,始终坚持一碗水端平,一把尺子量准,敢于在坚持原则上“碰硬”。从学院长远发展考虑,为确保师资结构多元化,避免“近亲繁殖”,杨连瑞不鼓励自己培养的博士留校,即使特别优秀者也要经过严格筛选,首先从科研博士后做起,并接受进一步的考核。

作为一院之长,他人格魅力强,知人善任,对待青年教师像兄长一样关怀备至。2017年,青年教师王遥入职中国海洋大学,在迷茫之际,杨连瑞不断地鼓励他,使他树立信心,找准定位。“在杨院长的帮助下,我从懵懂的科研小白逐渐成长为游刃有余开展学术研究的青年教师。”王遥说。

“像父亲一样”“不怒自威”“钉钉子精神”“坚实的后盾”“标杆”“宝藏”……每一位学生心中都有对杨连瑞老师的画像,虽有不同,却又一脉相承,师德师爱是永恒。

有的学生人到中年依然想报考博士研究生,杨连瑞说“有梦想谁都了不起”。2019级博士研究生杨向梅说:“我读博时,已经生育了两个宝宝,平衡好两者关系成了制约我能否按期毕业的拦路虎。杨老师告诫我:读博要学会坐得住,坐得十年冷板凳,而且要学会功夫笨,心眼活。当我发表了第一篇学术成果时,老师又适时提醒我:你要朝着发表更高水平的成果努力。就这样,在老师的引领下,我在四年期间,一步步朝着学术的高峰攀登。杨老师培养了我乐观面对,坚持不懈的学术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杨连瑞时常开玩笑说,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导师和学生是一根藤上的两个苦瓜,教育的艺术在于师生一起努力把“苦瓜”变成“甜瓜”。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杨连瑞的高尚师德是大年初一依然给学生修改论文的责任担当;是对赴海外留学学生的千叮咛万嘱托;是看见学生获得证书,比自己获得任何荣誉都开心的自豪;是常年无休、夙兴夜寐的工作常态;是心怀“国之大者”,培养一流外语人才的赤子情怀;是毕业多年,学生心底那份深深的眷恋。

2008年,杨连瑞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9年获评成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得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青岛市高校教学名师、临沂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临沂市跨世纪优秀科技人才等荣誉称号;荣获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二等奖、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山东省高校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山东省“青春立功”二等功等。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扎根讲台40余载,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很幸福,乐在其中。”杨连瑞说。